這是相當溫情的一個瞬間:畫面上,一家老小坐在自家老屋前的院子里,滿臉笑容地面對著攝影師的鏡頭。他們背后是住了幾十年的白墻黑瓦的老房子,再過些日子,這些房子將被拆除……
近日,西流湖街道在推進鄭州西區(qū)市民公共文化服務區(qū)拆遷改造中,聘請了多名攝影師,為拆遷戶們免費拍攝全家照和老人肖像。他們在老房子前、街道小巷里為即將告別的居民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從爺爺輩就傳下來的老撣瓶、青花瓷的茶葉罐、老紡車、老棗樹……常莊、刁溝、址劉3個村因為拆遷改造,許多物件都難以保留了,于是,攝影師們入戶免費為村民拍攝老宅子、老物件、全家福,幫村民保留下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宅的記憶。
上周末,常莊村的村民李紅河在家忙著打包、拾掇大小物件,居住了46年的老宅子馬上要拆了,雖然“回遷的時候就能住上大別墅”,心里總還是戀戀不舍。正收拾著,兩名攝影師,一個端著相機,一個扛著攝像機,進了院門。
“老弟,先拍張全家福吧!”在70歲高齡攝影師陳光揮的張羅下,李紅河一家6口人在老宅前,站的站,坐的坐,“咔咔咔”幾聲快門,全家人的笑臉,連同身后的老宅,瞬間被定格。
“給我家的老紡車也照一張吧!”李紅河拉著陳師傅的手,走到家里的紡車前,“這臺老紡車可是我們家的老古董了,是我太奶奶傳給我奶奶,我奶奶又傳給我老娘……”
“還有我這磨豆腐的磨盤也給我照照,看著它我就想起逢年過節(jié)全家老小磨豆腐的場景……”
老宅子里的灶火臺、老屋里的老撣瓶、青花瓷的茶葉罐、老扁擔、量米的斗、院外那棵老棗樹等全都收錄在相機里?!耙院蟀?,這些照片都可以拿給我家的后輩看,讓他們看看當年我們的生活?!崩罴t河說。
西流湖街道能從拆遷戶心理出發(fā),周到地考慮他們的心情,為他們拍攝全家照和老人肖像,無疑是一種充滿溫情的關懷。這份關懷,相信能緩和居民們離開“故土”的失落和傷感。人是有感情的。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尊重和溝通,需要互相扶助和理解,而人文關懷就是溝通心靈的靈丹妙藥。對公民人格的尊重,有可能要比物質照顧更容易得到他們的信任,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的拆遷環(huán)境。(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