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廣東天河區(qū)長湴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是廣州市推動城市更新的重要舉措之一,計劃于2028—2030年實施,采用混合改造模式,擬通過“做地”方式進行開發(fā)。該項目位于環(huán)五山創(chuàng)新策源區(qū),對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改造過程中涉及的被征收人權益保障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1、長湴村改造的法律背景與政策依據
(1)法律背景
城中村改造涉及土地征收、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等多個法律問題。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征收房屋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正當、補償公平的原則。此外,《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也明確了改造項目的補償標準、安置方式以及村民權益保障機制。
(2)政策依據
廣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強調政府主導、區(qū)域統籌,注重村民合法權益保障。改造項目需經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表決通過,且補償標準需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jiān)督。
2、長湴村改造中的法律問題與被征收人權益保障
(1)補償標準問題
補償標準的合理性: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被征收房屋的價值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評估確定,且不得低于房屋征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在長湴村改造中,被征收人應關注評估機構的選擇是否公正,評估結果是否合理。
補償方式的選擇:被征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或產權調換。貨幣補償應確保金額合理,產權調換則應保證調換房屋的面積、位置和質量符合預期。
(2)安置方式問題
安置房的建設與交付:改造項目需確保安置房按時交付,且質量符合標準。被征收人應關注安置房的建設進度和質量監(jiān)督機制。
過渡期安置保障:在過渡期內,被征收人可能面臨臨時居住問題。政府應提供過渡安置費或臨時安置房,確保被征收人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3)改造程序問題
改造意愿的征詢:根據《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改造項目需經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表決通過,且需獲得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被征收人應積極參與表決,表達自身意愿。
補償方案的公示與聽證:補償方案應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jiān)督。若被征收人對補償方案有異議,可申請聽證,政府需根據聽證結果調整方案。
(4)被征收人權益保障機制
社會保障機制:改造項目應將被征收人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其養(yǎng)老、醫(yī)療等權益不受影響。
法律救濟途徑:若被征收人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可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3、完善建議
(1)加強信息公開與透明度
政府應主動公開改造項目的相關信息,包括補償標準、安置方式、建設進度等,確保被征收人能夠及時獲取準確信息。
(2)完善補償與安置機制
優(yōu)化評估機制:引入多家評估機構,確保評估結果公正合理。
提供多樣化的安置選擇:除了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外,可探索提供租賃住房等多元化的安置方式。
(3)強化法律監(jiān)督與救濟
加強行政監(jiān)督:政府應加強對改造項目的全過程監(jiān)督,確保改造程序合法合規(guī)。
暢通法律救濟渠道:設立專門的法律援助機構,為被征收人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
4、結論
廣東天河區(qū)長湴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是推動城市更新的重要舉措,但在改造過程中,必須充分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通過完善補償標準、優(yōu)化安置方式、加強信息公開與透明度、強化法律監(jiān)督與救濟等措施,可以有效平衡公共利益與被征收人個人利益,實現項目的順利推進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未來,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健全被征收人權益保障機制,為類似項目的推進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支持。